中国古代建筑规划设计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人们对所在建筑群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也只有进入到各个院落才能真正得到。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问,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在易受自然灾害袭击和社会不安因素侵犯的礼会里,这种封闭的庭院是最合适的古建筑布局方案之一。庭院是房屋采光、通风、排泄雨水的必需,也是进行室外活动和种植花木以美化生活的理想解决办法。
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的不同,庭院的大小、形式也有差异:例如北方的住宅有开阔的前院,以求冬天有充足的阳光;南方为了减少夏天烈日曝晒之苦,庭院常做得很小,形象地称之为“天井”,这样还可增强室内的通风效果;而山地的建筑,限于基地狭窄,往往不能采用规整、开阔的庭院布置;公共性的建筑,则因大规模的活动场面而要求宽宏的院落。
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
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
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在园林中也常采用庭院来组成小景区,形成园中安静的一隅,这种庭院和围合方式就非常灵活、自由,不拘一格,可任意设计。
另一种总平面形式是纵横轴线方向都做对称布置,常用于最庄重严肃的场所,如礼制建筑中的明堂、辟雍、天坛、社稷坛、地坛以及汉代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