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虽然没有现代这样的科技,但华夏子孙们运用他们的智慧,利用周围环境及气候,建造出了各种各式的舒适民居。这些古建筑效果图,跟大家一起来交谈下中国古代五大民居类型。
1.古建筑效果图——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设计是北方院落住宅典型。根据主人的地位及基地情况,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大宅除了纵向院落外,横向还有平行跨院。
最常见的是三进四合院,古建筑特点是:前院很浅,以倒座为主,主要作门房、客房、客厅;大门在倒座东、住宅的巽位(东南角),大门东边的小房间多用于塾;紧靠大门西边的房间用于门房或男仆房;倒座西面有厕所。前院属于接待区。
内院属于家庭主要活动场所。外院和内院之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内院正北是正房,也称上房,为全家地位最高者的住房,正房两边有耳房,是正房的辅助功能区或作他用;内院两侧为厢房,是晚辈居住的房间;由耳房和厢房山墙和院墙围合的窄小空间称为“露地”,当作杂物院,也有布置成小景观的;抄手游廊是连接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方便与雨天和雪天行走。
后院的后罩房在四合院的北部,为仓储、厨房和杂役住房。如果有后门,位置在院子的西北角;后院内有井,是家庭服务区。
四合院的大门有等级之分,金柱大门、蛮子门、广亮门为官宦、贵族人家门。如意门为平民门。前者是屋宇式大门,后者是墙垣式大门。
四合院主要建筑为抬梁加硬山,次要房间也有用平顶的。房屋对外不开放,朝向内院的一面采光。室内设炕床取暖,分隔用隔断墙(木框架覆板,外糊纸)或碧纱罩(隔扇轻巧,格心镶裱字画,可摘下)和落地罩。顶棚由架子与面层组成,架子多用木质方格,有的用秸秆扎成,表面糊纸;地面用砖铺,有方砖和小砖两种。上等住宅用砖大,磨边,刷桐油,最后打蜡。室外用普通条砖。
2.古建筑效果图——天井式住宅
苏南地区的住宅,大概有以下三种等级:城市官式住宅,乡镇天井式住宅和民间小型住宅。
城市官式住宅的建筑特点:住宅纵深若干进,横向平行有两三条轴线,从大门起,轴线上排列门厅、轿厅、门楼、大厅、正房,建筑之间用很小的院子相隔,两侧轴线排列花厅、书房、卧室、小花园、戏台等。
乡镇天井式住宅建筑特点:平面采用对称式,只有一条轴线,轴线上有门屋、轿厅、仪门、大厅、楼房等建筑,有的还有库房,在水网地区还另外有船厅。
民间小型住宅建筑特点:平面大多不规则,主体建筑成天井围合,但大门顺应街道,出现斜入、侧入。建筑利用不规则地形作花园,有的建筑临水架设,临街、面水都有门道出入。
吴县东山的尊让堂是明代建筑,平面呈倒“凸”字形。第一个天井是三合院。第二个天井是楼层围合而成,上楼入口在院子右边,院子两侧有厢房。正面为三开大堂,做起居用,大堂的两边有五间卧室,楼梯在东边。楼后还有一个横长的院子。两个天井之间有很窄的横向院子和廊,称为“备弄”,有巡逻和防火的作用。
这样的住宅垂直通风量大,又能减少太阳照射,占地面积小,符合江南中下游炎热,人口众多的特点。
建筑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的组合,梁采用月梁。脊檩重量通过两层斗拱传到梁上。上下层柱子不对齐,上层柱子立于梁上。
3.古建筑效果图——客家围龙屋
客家人的住宅,由于移民的原因,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实土夯筑而成,围龙屋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围龙屋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围龙屋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
4·古建筑效果图——窑洞
河南巩县处于黄土高原南缘,黄土层面积占全县60%,厚度由10米至百米。隋代时已经有巩县窑洞的记载,唐代的杜甫就诞生于窑洞之中。宋代民间窑洞已经很普及了。窑洞主要有三种:(1)开敞式靠崖窑;(2)下沉式窑院;(3)砖砌的锢窑。
巩县的明清“康百万庄园”窑群,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规模最大的靠崖窑住宅群。整个庄园占地64300平方米,除了73孔砖砌锢窑,余下的为16孔砖拱靠崖窑。
下沉式窑院是在没有天然崖面的情况下,于平地下,挖竖穴成院子,再由院内四壁开挖窑洞。地面入窑洞用坡道和台阶。排水有涵洞和院内挖渗井。窑洞上方有3米左右的土层,解决了冬暖夏凉的问题。
锢窑如巩县新中乡的锢窑群,建于清末和民国年间,依山势呈三个台阶布置。每孔窑宽4米,深12米,高3 .5米,窑前两侧为明柱外廊歇山式厢房,形成独立院落。各层窑外设楼梯上下贯通。
无论哪种窑洞,都向土层纵向扩展空间,需要多室时,可横向并联几窑。一般临窑口空气充足处设立灶、炕,深处用于储藏;窑面用砖装饰,或者仿木雕砖。
巩县窑洞和其他窑洞一样,冬暖夏凉、防火隔音、经济适用、少占农田等优点,但也存在潮湿、阴暗、空气不流通、施工周期长等劣势。
近代窑洞为了解决通风问题增加了很多设施,如室内增加排风筒、增设偏窗、挖前后院、设计太阳能通风、炉灶通风、竖直风道等方法。
5.古建筑效果图——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得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