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历史学家张学诚曾说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张学成将家谱与方志乃至国史相比(后人称三者为中华民族三大文献),可见中国家谱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民族三大文献之一家谱,记录的是文字,连接的确是血脉亲情。
家谱无疑对了解家庭变迁、传承家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妇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真正愿意从事家谱编修工作。我是少数人之一。曾经有人问我:选择做家谱编修是出于爱吗?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一定要说到底,我觉得大概是因为一直向往传统士人自觉承担文化传承的风格,所以我想尽力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事实上,接触家谱纯粹是一个机会。近年来,我被邀请到浙江台州地方高中撰写当地文化教科书,涉及到各民族的来源。我不敢轻易写作,只能先找到家谱研究。就这样,我开始研究家谱。经过更多的研究,我自然发现了很多问题。所以,在与各民族的互动中,我也帮助他们也帮助他们编写家谱。因此,由于巧合,我跨越了家谱行业。
家谱行业的发展令人担忧
目前,家谱行业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民间家谱收藏交易,二是家谱数字化和网络服务,三是家谱的编辑和印刷。
民间家谱收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研究收藏,主要是学者;另一种是投资增值收藏,主要是经营者。家谱是家族私人收藏的传家宝,一般不容易转移。此外,每次修复,印刷最后通牒的数量非常有限,这是一种稀缺的文献。近年来,随着文化的复兴先的繁荣,家谱收藏和交易也逐渐升温。
就传统家谱编修工作而言,目前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很多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连最基本的古文标点断句都不懂。在这方面,家谱编修的质量令人担忧。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家谱有严格的风格和编写规则。可以说,每套家谱都有自己特殊的写作笔法。例如,当民族死亡时,正常人的书籍是中风,而违反不孝、盗贼和乱伦兽的行者都是死的,以示惩罚;还有家谱规定,凡族人违反刑法,死于非命,应当在书中除名。如果这个人为他的父母报仇而死,虽然他违反了法律,但他可以破例写入书谱。这就是春秋笔法,目的是隐恶扬善。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在新修订的最后通牒中,所有的族人都死了,完全忽略了家谱的风格和传统的编辑规则。特别是要指出的是,所谓的民间修家谱实际上简化了成人名字的续集,每个人只写生卒年、配偶和子女,他们的性格和行为都略从省里来。我们只能称这种家谱为生死簿。目前,大量,大量的家谱公司基本上都是从传统的印刷店转型而来的。他们只会按照旧的家谱打字、排版和更新他们的名字。客观学术研究家谱是不可能的。大多数编写的家谱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荒谬的,一般质量不高。有鉴于此,我们准备成立台州大学家谱文化研究所,希望在大学里培养一批专业的家谱,继续优秀的传统,回归新的,积极为社会发展服务,为我们的文化信心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稳定社会人伦关系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家谱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和渗透民族情感的家谱文化。它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家谱文化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甚至被公众遗忘。幸运的是,近年来,家谱文化再次升温,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映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和最高层次是文化软实力,这与民族精神的凝聚有关。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基本的是文化自信。那么,我们的文化信心从何而来,信心从何而来?我认为,首先来自于文献积累的信心。国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家有家谱。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史和地方志组成。
丈夫,以铜为镜子,你可以穿衣服;以历史为镜子,你可以知道变化;以人为镜子,你可以知道得失。家谱也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了解过去,更好地探索未来。家谱是人类对自身繁殖谱系的理性认知。家谱文化是历史长河中耀眼的珍珠,是维护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
首先,通过谱牒,人们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去哪里。只有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生有更清晰的目标和追求。此外,家谱的编写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宋代大儒张载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必须是明谱系、世族和立宗子法……宗子法不好,人不知道来源,甚至四面八方流转,往往亲未绝,不认识。可见,他已经意识到家谱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家谱的核心是世界系统地图。它清楚地展示了一个家庭世代繁殖的谱系,包括纵向父子关系和横向分支。通过血缘网络,建立五服务和九家庭的人际关系,保持家庭甚至家庭的稳定。
目前,农村人是中国人的主体。因此,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网络仍然是维护中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网络。正如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所说:从宗族团结到民族团结是中国人才的良好传统观念。家谱的编修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感。各姓家谱在追溯祖源时,会不自觉地追溯到炎黄二帝。就历史事实而言,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样化的,但谱系最迟在战国时期建成。当时,群雄割据,但各国诸侯编的谱牒都是黄帝为始祖。正是几千年来不断编写的谱牒,不断加强了我们对祖先的共同认识,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千年不倒。
迫切需要建立家谱研究机制
众所周知,现在流传下来的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汇编的。有些家谱来自民间家谱工匠,不是很严格。因此,学术界对私谱杂志的态度一直是不敢相信。正是由于学术界对家谱的普遍偏见,家谱研究学科的建立受到了阻碍。
唐代颜师古说:私谱出自鹿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无所取信,宁足据据?这部分大致是指祖先迁徙前的谱系脉络(即外世系)。短者可以追溯到秦汉,远者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虽然有牵强附会、攀缘名人的嫌疑。但与其说是虚构嫁接,不如说是基于祖先崇拜的文化认同,甚至是祖先的信仰。当然,并非所有的家谱都是闭门造车,自己编造的。始迁祖后的谱系(即内纪世系)相对严谨可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人编写的家谱早已分为外纪和内纪两部分。事实上,它坚持疑以传疑、信以传信的历史精神。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及时建立致力于家谱研究的机制,帮助家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那么,如何建立家谱研究机制呢?作者提出了一些卑鄙的观点,权当建议。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正视家谱文化,加快家谱数字工程建设,制定相应的家谱信息安全规定,保护家谱信息安全,防止信息外流。二是国内各大家谱收藏单位尽快开放收藏家谱数字全文,方便学术研究和民间寻宗。三是高校要加快家谱学科建设,依托高校科研实力对家谱进行标准化、权威化研究,进一步提高民间家谱编写质量。四是号召社会贤达成家谱文化基金,支持家谱文化研究和家谱续修工程。第五,呼吁各姓族贤多关心本事务,提高家谱编修质量。
自然,学术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求真,而是崇美导善,经世致用。我们需要重建一个相对客观的中国姓氏谱系,把散居世界各地的中国人联系起来,让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家谱建立的人伦网络将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当然,家谱文化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选自《中国民居》。
作者:郑明谦
近年来,年轻学者、诗人、浙江中日关系史学会会长、浙江人民家谱文化研究所所长致力于台州地域文化和家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