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寺庙有明朝汉式建筑风格。这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中国西北地区,有这样一座保存完好、规模宏大的明朝寺院——曲昙寺,也是中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昙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县以南21公里处的马圈沟口。在这座藏传佛教寺庙里,有仿明故宫的汉式建筑、壮丽的明清壁画和精美高贵的珍品。其建筑、壁画、石雕艺术,是一种丰富而厚重的民族文化遗产。
据史料记载,瞿昙寺匾额由明太祖朱元璋授予。梵文乔达摩这个词是佛释迦牟尼的姓。1393年,明政府首先在乐都曲昙寺设立了西宁僧纲司,三罗喇嘛被授予都纲,负责青海宗教事务,这是青海第一个僧司衙门。此后,明朝明朝十三帝中有七位先后下过诏书,赐匾额、修佛堂、立碑记、赐印高。在永乐年间,还派出了皇太监孟继等四人奉旨修寺,调动宫廷工匠专门建造。曲昙寺历时36年,逐渐成为汉藏交界处规模大、文物丰富的藏传佛教寺院。
曲昙寺之所以被称为小故宫,是因为它有明朝的汉式建筑风格,其中许多是仿照明故宫的建筑形式。曲昙寺环境优美,背靠罗汉山,前临曲昙河,潺潺流水,环抱而过。从山门、碑亭、正殿到后殿,前、中、后三个大殿按汉式中轴对称配置按汉式中轴线对称配置,两侧的走廊大厅左右对称环立,整个寺庙氛围端正。
寺庙里最宏伟的建筑是面积约900平方米的隆国殿。它建于宣德两年(1427年)。根据故宫太和殿的前身,明朝的奉天殿是基于蓝色的。殿前左右对称的大钟楼和鼓楼是模仿奉天殿两侧的文化建筑和武术建筑(清代的体仁阁和弘义阁)。隆国殿是曲昙寺的最后一座建筑,也充分体现了明朝的建筑风格。
殿内壁画以佛寺平面图为主题
除了古朴的建筑,宏伟的曲昙寺还保存着大量精美的壁画。寺内壁画总面积1523平方米,其中明代早期壁画占79%,其余为清代壁画,是中国保存面积最大的明代壁画。从北魏到明代,敦煌壁画闻名于世。曲昙寺壁画正好弥补了明清两朝的空缺。有学者题词前有敦煌,后有瞿昙,这句话不虚。因此,曲昙寺又被称为高原莫高窟。
对于西北地区来说,曲昙寺壁画在规模和艺术水平上堪称第一,珍贵程度是国宝。其中,龙国殿壁画水平最高,分为三世佛和藏密宗欢喜佛。画面巨大,高达5.5米,都是沥粉贴金,画面精美,色彩艳丽。
其中,释迦牟尼佛肉髻顶饰宝严,五叶宝冠和圆耳金光熠熠,镶嵌各种宝石,画面华丽。佛陀穿着天相法衣,偏向右肩,胸部横束下裙形成折扇状褶皱,左手结禅定印,举右手当胸无畏印,结坐在仰覆莲座上。背光六具,小坐佛环绕一周,其外火焰光炽热,图案精工丰富。宝座柱之间画着两只绿色鬃毛雪狮,中间的台布上有剑的标志。菩萨的两边都站着,左威胁要保持深色的肤色,双手拿着莲花茎,肩莲花桌上有剑,梵语盒子,毫无疑问;右威胁要保持明亮的肤色,左手平放梵语盒子,但右手的绿莲花没有标志,一般来说,应该展示普贤菩萨。
龙国殿还完全保存了明朝宫廷工匠手中罕见的石雕文物—象背云鼓。鼓座是明代的红砂岩石雕,上面刻着跪在莲花座上的小象,柔而诚实。小象正回头凝望,长鼻卷起一朵莲花,其神采让人顿生怜惜。它披着流苏,背着净瓶,上起云纹鼓座,鼓座上放着一桶木帮皮鼓,每当礼佛时,殿内必须敲完击鼓,其声传震。
走出隆国殿,两侧的抄手斜廊是曲昙寺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唯一的现存实物。沿着回廊壁画观看,可以看到佛本生从诞生到涅盘的故事,笔色鲜艳,构图细致。令人惊叹的是,经过600多年的历史,壁画的色彩依然鲜艳夺目,实在罕见。仔细观察,每张图片都有佛经和诗歌签名,其最大的特点是人物众多,背景亭和景观环境描述精致,甚至家具、武器车辆、日常用品、各种器具清晰可见,栩栩如生,在技能、线条、色彩等方面充分展示了明代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平。这些珍贵的图片是研究中国壁画艺术史的重要主题,也是探索明代民间社会和僧侣生活的重要图像记录。
参观结束时,原本阴云密布的天气突然晴朗,整个寺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处处彰显皇家殿堂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