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57873222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案例中心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新闻>>寺院资讯
佛教文化-中国佛寺的多功能
发布时间:2022-10-24
浏览次数:690次

寺院以其巍峨壮观的殿堂、悲智的佛菩萨雕像、庄严富丽的法器、浩瀚的藏经、柱壁门溢出的经文和门槛,直观地向人们展示了三宝的形象和佛教的基本教旨教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寺庙实际上是三宝的实物表征,是看佛净土的窗户。中国人三皈五戒的佛弟子可能不多,但直到现在,恐怕一辈子没去过佛寺的游客也不多。

佛寺作为致敬祈祷的投诚之地,首先提供了满足群众宗教最迫切需要的实体。朝山拜佛,年香祈祷,是广大人民信仰佛教的基本途径,比三皈五戒的佛教圈大得多。虽然这种低层次的信仰有中国传统多神崇拜的气味,但其积极的教育作用不容低估。即使出于某种世俗功利主义目的,也至少可以放松心理负担,获得精神安慰。受佛菩萨形象影响,心灵得到净化,积累福智资粮,种下成佛的种子。《法华经》说:若人散心,入塔庙,一称南无佛,已成佛道。星期供养,功德更不可思议。

佛教文化-中国佛寺的多功能
  第1张

短浅的经济眼光无法衡量佛寺、经像给予人民的利益,以及稳定人心、净化人心的社会教育作用。佛寺作为僧宝居住的地方,自然成为佛教活动和弘扬佛教的中心,成为联系佛教和人民的枢纽。讲经、举办法会集体念佛参禅等学修活动,始终在寺院进行。佛寺也是培养弘法人才的学府,无数高僧大德,都是在寺院洪炉中冶炼,成长为天师表。诸宗之学都诞生于寺院,大部分佛教写作都是由寺院里的高僧写的,寺院其实也是历代佛教研究的机构。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寺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设施,在文物保管、旅游、图书收藏、外交、艺术、园林、医疗、武术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中国大型佛寺多建于通都大邑、名山胜地,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说。寺院装扮祖国山河,点缀名山景观,是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飞檐塔影、暮鼓晨钟,与历代僧人精心培育的园林花木相得益彰,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非凡脱俗的清净境界。所谓僧寺无尘自清,让人在赏心悦目的眼中默受佛雨的沐浴影响,得到凉爽稳定。

自古以来,游观佛寺就是雅俗共享的高级享受。唐人偶来萧寺逢僧话,又要浮生半日闲的诗句,讲述了人们游贫佛寺所得的用途。中国佛教寺庙几乎都有数百年、数千年的历史,都是文物遗迹,日称为文化财富,集古建筑、园林、雕塑、碑街、书画、对联、题咏、书籍于一体。它们实际上是宗教胜地、博物馆、文物馆、艺术博物馆和园林的综合体。与现代新建的简单娱乐园林亭相比,它们无疑具有更高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多好的自然景观,一缺少佛寺的点缀,就像一件没有装饰和内在美的美丽物品,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集文物、书籍、园林、艺术、佛教活动、僧宝于一体的佛寺,是保存和传承东方传统文化精的最坚实基础。也就是说,就观光而言,它可以给人们各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个好的课堂。宋儒观佛寺钟鼓齐鸣,梵拜清幽,僧人威仪整肃,进退有序,赞叹三代礼乐,全在于斯现代人游佛寺,至少要增加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激发有识者继承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文明礼乐的信念。

佛教文化-中国佛寺的多功能
  第2张

就社会福利而言,中国佛寺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福利设施。根据大乘利乐众生的精神,隋唐时期的佛寺有一个无尽藏(一家佛教银行),可以拯救和维护贫困和疾病的孤独。佛寺保护了各种难民,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隋文帝、武则天、唐宣宗、明太祖等皇帝在即位前都寄迹于佛寺。佛寺也成了贫土寒儒读书治学的地方,古代许多名人,如刘谢、范冲淹等,都在佛寺读书,许多名著都是在寺庙里写的。饥谨年月,佛寺还常施粥施药,救济灾民。近代以来,佛寺开展社会福利事业的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许多寺院都经营过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等。

此外,中国的佛教寺庙也是一个生产机构。解放后,农业与禅宗相结合的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寺庙一般经营工人、农业、林业等生产。近十年来,开设了素食餐厅、茶馆、酒店、法国物流通办公室、旅游服务部等,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佛教寺庙保护山脉和森林的成就更为明显。

佛寺具有多种有益于社会的功能,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文物、书籍、艺术品,属于佛教和全社会的宝贵财产,应予以珍惜和爱护。然而,在十年的灾难中,大多数佛教寺庙遭受了灾难,经过雕像和文物的破坏,宫殿被占用,只有文物的损失,即数亿,至于人们的精神损害,社会污染,是残疾和后代。我希望这种宗教、文化和精神灾难永远不会再发生。

本文标签:
相关推荐
寺庙设计哪家好 庙设计效果图 寺庙设计施工公司 寺院建筑布局平面图 寺庙建筑设计师 寺庙古建设计院排名 中国最大的寺院规划 寺庙建筑设计方案 寺庙设计布局

手机微信:139 57873222

浙江汉匠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备案号:浙ICP备19023329号-2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2191号 网站地图

电话咨询
电话咨询:139578732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