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主要是佛教寺庙塔。古印度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塔,如著名的菩提伽耶和烂陀遗址,规模非常大。东南亚国家也有类似的建筑。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尼的婆罗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扬悬崖佛像都以世界闻名佛教建筑。
随着佛教的引入,中国佛教建筑得到了发展。根据古印度佛教造型艺术,结合中国传统形式,最古老的佛教建筑是石窟寺。敦煌、云冈、龙门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佛教石窟之一。中国佛塔的建筑起源较早现有的上海龙华寺塔和苏州报恩寺塔,据说是三国时期创建的,后人重建的。原来印度的佛塔是一个圆形的坟墓形状,上面装饰着杆子和伞,然后发展成一个相轮(在塔顶竖立一个金属刹车,用七个或九个铁环覆盖刹车)。
传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的民族形式,大部分建成楼阁式建筑供人们俯瞰。现有的塔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印度式的,但也有中国特色;另一种是采用中国原有的城堡形式,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一般为七到九层。有木塔、砖塔、砖塔、石塔、铜塔、铁塔、琉璃砖塔等。西藏的佛寺建筑与汉族略有不同。所有建筑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艺术的鲜明特色和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典型的北京雍和宫、拉萨布达拉宫、承德外八庙等。朝鲜的东本愿寺、佛国寺都采用木结构的殿堂形式,雄伟壮丽,是世界著名的古寺。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印度影响的佛教建筑中,中国化的过程很快就开始了。清佛寺的布局一般是由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庭院形式。山门-整个寺庙的入口在主轴的前面。山门左右两侧分钟鼓楼。天王殿正对着山门,常做成三个穿堂形式的殿堂。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正殿位于正中主轴,常名为大雄宝殿。正殿是整个佛寺建筑群的中心建筑,无论建筑体积和质量如何,都高于其他单体建筑。正殿左右配殿或二层楼阁。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楼藏经楼。此外,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多布置在主轴庭院两侧。西四牌楼广济寺等北京大型佛寺属于这类。
小寺庙,一般只进入庭院——山门迎面是大厅,两厢是和尚的房间。佛寺建筑群中经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拱门、狮子雕刻、塔、建筑、纪念碑等。
北京现有的佛塔都是砖石建造的。著名的有广安门外辽代建造的天宁寺塔(斗拱密檐型);阜成门内元代建造的妙应寺白塔(屠坡型);阜成门明代建造的慈寿寺塔(斗拱密檐型);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印度金刚宝座型);卧佛寺位于西山余脉聚宝山(寿安山)南麓,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兜率寺或寿安寺。十方普觉寺改名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释迦牟尼涅盘铜像一般被称为卧佛寺,因为寺内有元至顺元年至二年(1330-1331年)铸造的。
碧云寺位于西山东麓,各组殿堂层层上升;建于元代至顺年间,原名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间(16世纪初)扩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在原有基础上大规模扩建。
广安门外,天宁寺塔是我国现存的密檐砖塔中典型的一座。这座塔在隋朝已有,现存的塔在辽代建造。
早期佛教在印度没有寺庙。根据佛陀制定的外乞食养色身,内乞法养智慧生命的制度,佛教徒白天到村里,晚上回到山林,坐在树下,专门冥想。后来摩揭陀国频毗沙罗王,布施迦蓝陀竹园,印度佛僧才有了第一座寺庙。印度人称佛寺为僧伽蓝摩,略称僧伽。僧伽蓝摩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精舍式,一种是支提式。精舍式僧伽,有殿堂、佛塔,殿堂内供奉佛像,周围建有僧房。支提式僧伽一座依山开凿的石窟,里面有佛塔和僧侣的住所
这两种风格的僧伽,先后传入中国。
印度精舍式佛寺传入中国后,很快与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成为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佛教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庭院格局,庭院众多,层层深入。隋唐时期,供奉佛像的佛寺成为寺庙的主体。塔被移到寺庙后面或建造另一座塔,这与印度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大不相同。
寺庙一开始并不是指佛教寺庙。自秦朝以来,官舍通常被称为寺庙,而在汉朝,它是朝廷政府机关的名字。所有的政府都被称为寺庙(汉书·注)元帝纪。汉代中央行政机关九个官署,合称九寺。九寺的鸿鹿寺,即接待印度高僧居住的地方,类似于现在接待国宾的礼宾司和国宾馆。因此,寺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新名。称朝廷高级官署的寺庙为佛教建筑,足以说明统治者对佛教的尊重。
中国佛教寺庙采用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寺庙通常以宫殿(也称为正殿、大殿或大雄宝殿)为主体。宫殿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宫殿的屋顶更多地采用阳台大厅、休息山、重屋檐、悬挂山、硬山、天花板等风格。屋顶无疑是中国建筑中最重要、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面对、侧面还是俯视,它的立面平面都是曲线。曲线优美的屋顶,特别是翼形翘曲的飞椽
推荐阅读:
寺庙设计效果图-寺院规划设计图
寺庙规划_寺庙规划设计_寺庙规划方案
寺庙设计施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