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经典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经典的保存和传播正是依靠书籍活动的毅力。从殷商时代藏甲骨的龟室开始,经过300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国古代藏书事业逐步形成了四大系统:政府藏书、私人藏书、寺庙藏书和书院藏书。由于其宗教地位的特殊性,寺庙藏书所涉及的佛道两界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讨论了中国古代佛教寺庙藏书的藏书特点。
随着佛教的传人和寺庙的建立,中国古代寺藏书出现。由于佛教经书是佛教僧侣及其信徒宗教信仰的具体表现物质之一,经书的出现势在必行。随着佛教的传播和信徒的增加,对经典书籍的需求增加,寺庙是僧侣生活、实践和活动的集中场所。佛教文献的积累使寺庙书籍自然出现。寺庙藏书,即藏在寺庙里的公共书籍,多为藏经阁或藏经楼,多为两层建筑,下层不藏经,通常供佛;二楼是藏经的地方。在藏书趋势、藏书内容、藏书形式、藏书地点等方面,中国佛教寺院藏书有自己的特点。
一、藏书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中国古代佛教寺庙的藏书符合佛教的发展趋势。它始于汉代,盛于梁,极端于唐朝。此后,藏书规模急剧下降,宋、元、明、清时期发展稳定。
由于佛教是一种外国宗教,佛经的翻译也是不可避免的。当佛教的第一个人来到中国时,印度和西部地区的许多佛教学者和僧侣来到中国,专注于洛阳,从事佛教传播和佛经翻译,并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中国图书馆)寺庙书籍开始出现。但此时,除了寺庙,政府和人民也收集了佛教书籍。
自晋朝以来,佛教经典的收藏逐渐集中在寺庙里,尤其是在南北朝。此时,寺庙书籍的收藏非常普遍,有许多不同类型和形式的大藏。由于史书缺载,文献无征,具体藏书情况多为模棱两可,但从一些高僧的活动可以推断出寺庙藏佛经等书籍的情况。例如,根据《高僧传》中梁僧佑的传记,僧佑曾在定林寺编制目录,包立经藏,搜校卷轴,最终在建初寺保持沉默。根据他人的佛教活动,建初寺很可能也有经藏。南北六朝寺庙涌现,佛经激增,佛经数十部,其中道安编写的(综合众经目录)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以记录整理佛经为己任的佛经目录。
隋唐是我国佛教发展最繁荣的时期。随着翻译事业的发展和中国写作的大量出现,中唐以后的雕刻印刷技术得到了应用。随着书籍数量的增加,写作活动持久,寺庙书籍的品种和数量急剧增加,质量得到了保证。藏书标准的出现(开元释教录)标志着佛教藏书体系的成熟,寺庙书籍达到了极大的繁荣。
据《大隋众经目录》记载,隋朝京师大兴善寺藏书2257部,5310卷,不包括未翻译的梵本。
唐代西明寺,高僧道宣编目录(西明寺录),遗憾已失。但根据这本书编写的(大唐内典录)卷8(历代众经见藏录),共有800部《大小乘经》和《圣人集传》3361卷,不包括中国僧人的作品。白居易建的龙门香山寺藏书,5270~,分为六藏保存在藏经堂,日问信封有时,出纳有籍。汤用彤先生在隋唐佛教史稿中指出,隋唐藏经之所,想遍天下。这种繁茂的势头呼应了此时佛教开宗立派的创造性生命力,出现了寺院藏书的极点。
在宋代,佛教完成了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进入了一个平静的发展时期。宋代翻译事业注重梵本佛经的收集和翻译仪式。同时,由于雕刻印刷技术的成熟,出现了许多雕刻印刷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收藏工作先后修建了几个金银藏品。比如北宋初年,6620卷分为653卷。虽然是官方版,但目的是印经颁发。
宋代寺院出面筹集雕子,独立出版了多部藏经,进一步丰富了寺院藏书。面对大量的佛经,出现了阅读目录,介绍和推荐了藏族的所有经典和内容。
与前代相比,明代佛教寺庙的藏书变化不大。更典型的是,官方雕刻了七部中国藏经,以授予世界各大寺庙。
清朝继承了尊重和保护佛教的政策,出版了许多藏文和藏经,也热衷于圣经。由于宋、元、明、清时期佛教的发展与魏、晋、隋唐时期相比呈下降趋势,寺庙藏书不如以前生气,但历史的积累使其藏书不太劣势。
二、藏书品种丰富多彩
除大藏外,还有单本译经、中国僧人撰写、疑伪经、宣传佛教书画、佛像、法器等。还有一小部分非佛教书籍,如经、史、子、集四本书、医书、志书、阴阳、法书、蒙学、僧人自己的诗等。由于佛教的外在性质,梵文数量不同,也是其藏书特色之一。(洛阳伽蓝记)记永宁寺日:外国献经像都在这里。佛教藏书也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即石经。石经载体稳定,有利于保护佛典。同时,由于其宗教性质,寺院藏书与统治者关系密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两次灭佛,废寺焚经,写本被毁。武宗会昌五年毁教运动,寺院严重破坏。为保护佛经,佛教徒在山东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河北武安北响堂(维摩盘经)、隋代房山云居寺石刻佛经等深山洞穴凿刻石经,石经1.5万余块,近干部佛经。另一种是把经典藏在佛阁密室里,比如著名的敦煌石室藏书。
三、官民共同参与
就其他三大藏书制度而言,官方藏书主体是政府,私人藏书主体是私人藏书人,书院藏书主体是政府和士人。寺庙藏书是历代僧俗官民共同参与的。藏书来源多为僧信徒抄写佛经,僧人个人撰写,由政府颁发。其中,藏书是寺庙藏书的重要来源。此外,寺院还积极雕刻和购买经书。僧侣为了表达宗教信仰,官民为了功德,参与了造经藏经的活动。写经藏是中国佛教僧侣信徒宗教生活的重大事件,是寺庙藏书与其他藏书不同的显著特点。
四、藏书独特的地理位置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佛教书籍的地理位置。俗话说,世界上大多数著名的山僧,绝大多数著名的山都有寺庙。美丽的景点,远离世界,优雅安静,稳定性强,不易受到外部政治、人员和王朝的干扰,在保存文化经典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传播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理想的藏书场所。
清代周永年在提倡(儒藏说)时,极力推崇佛教僧侣藏经护经精神。建议做‘懦藏之举’,或者放山林,防水防火,或者派人管理,以保持永久性。说明寺院藏书法是有效可借鉴的。唐代白居易藏在圣山寺、东林寺、南禅院,北宋李公选藏书佛寺,南宋红咨库藏书于西天目宝福院闻复阁,明刘怀远、谢兆申藏书于寺,清代阮元、灵隐、焦山两大藏书创始人,正式成立文人专书,制定具体规定,希望山寿书也寿。
此外,寺院藏书也有一定的公益性,既可以藏书,也可以和僧斋一起吃饭,寺院往往是一些贫穷好学的人读书的地方。如早孤,依僧佑居十多年,遂博通经论。这实际上扩大了书籍的社会功能。历史上也有许多文人在山中寺静心读书,藏书的利用价值也有所提高。此外,许多僧侣在文学、书法、绘画或其他学科方面都有造诣。与这些得道的僧侣交谈和学习是古代雅士的一件大事。
中国古代佛教寺庙藏书是在一定的背景下积累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文化特征。它是古代藏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存中国文化古籍做出了巨大贡献。
推荐阅读:
寺庙设计效果图-寺院规划设计图
寺庙规划_寺庙规划设计_寺庙规划方案
寺庙设计施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