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传统信仰千差万别,孕育了中国各种地方文化。不同地区的人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山地情况和当地材料,衍生出独特的民居建筑形态。
这些独特的民居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瑰宝。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是下沉的洞穴。
黄土高原洞穴历史悠久。洞穴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冬暖夏凉的节能节地而闻名于世。下沉式洞穴因其原始的生态理念和独特的中国传统庭院空间而受到中外学者的称赞。
根据结构模式,窑洞可分为悬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其中,下沉式窑洞是最独特的,是在相对平坦开阔的黄土地上挖掘的方形坑形成庭院。
地下洞穴(下沉式洞穴),又称天井窑、坑、地阴院、洞子院等。,是世界上罕见的建筑形式,是民居史上的一大奇观。主要分布在豫西(河南)、陇东(甘肃)、晋南(山西)、陕北(陕西)。
建筑营造
看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这是进入下沉式窑洞建筑民居的奇特体验,进村看不到房子,只看到院子里伸出的树梢。
下沉式洞穴是一种古老的原始建筑,属于减法建筑的负建筑形式。它的建筑技能更加复杂,反映了古人的卓越智慧。坑庭院的建筑技术包括完整的设计规范、设计模型和技术公式,其中大部分与现代建筑的概念一致。
如果按照庙院不正的原则,坑院的方向要略偏;为了体现尊卑秩序,主要位置要高,公式是:地势上高下低,天井上宽下窄,主窑为九五窑(主窑高九尺五尺,宽九尺),其他为八五窑(高八尺五尺,宽八尺)。
为解决通风采光,窑洞要前高后低、前宽后窄,安装要“扑门仰窗”;建筑地坑院使用的土工尺子,长五尺,和古代男子的平均身高相似,通过其数值和尺度控制,保证各建筑部位与人体活动需要的空间协调平衡等等。
下沉式洞穴的建设,首先在平坦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边长10-12米的方形或矩形坑,深6-7米,根据地区和土壤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然而,很少有村庄的庭院有不同的深度,这与当地农民的惯例和照顾邻居的心理平衡有关。
然后在坑的四壁挖几个洞,在窑里开几个洞,到处都不统一。庭院内的窑分为主窑、副窑、厨窑、牲口窑、粮窑、柴草窑、门通道窑等功能。
迎门的主窑相当于地面平房四合院的上房,是家庭中年龄最高的老人;两侧的客窑根据年龄或年龄生活在年轻一代;仓储、杂物、厕所等窑一般面向主窑的一侧。
进入坑洞的路通常是在院子的偏角挖一个洞,挖成斜坡,逐渐形成露天通道通向地面,供人畜进出,也可以通过人力车。
坑院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风格,文化丰富,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也是中国四大独特的古民居建筑之一。
2011年,坑院建筑技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居住环境
有人说,下沉式洞穴是我国风水理论的起源,从而产生了四合院建筑设计规则,即封闭环绕的建筑空间有天井和水。
封闭式天井式建筑模式不需要考虑风、冰雹、雨、雪或其他自然因素的侵袭。坑院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抗震抗震,低碳建筑理念丰富。
地窑建筑除门窗外几乎不使用建筑材料,简单成本低。洞穴仍然是一种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冬暖夏凉。因其绿色环保的特点,被称为绿色建筑。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地坑占地过多,许多村庄开始按照退房还耕的要求填埋地坑,极大地破坏了民间建筑地坑。
没有人再挖坑院,穴居坑院的人日益稀少,废弃的窑院要么填没,要么塌陷,难以找到过去的风貌。
近年来,随着农村旅游的兴起,传统村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西方社会大力发展地下建筑和地下城市。古老而奇怪的住宅形式下沉的洞穴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我们需要不断探索适合坑洞的保护模式和改造方式,为古代下沉窑洞注入新的活力。
推荐阅读:
寺庙设计效果图-寺院规划设计图
寺庙规划_寺庙规划设计_寺庙规划方案
寺庙设计施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