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殿是晋祠的主要建筑,位于中轴线的终端。它是为祭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易江而建的。成立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建。它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宽7间,深6间,重檐休息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
宋代的侍女雕像是中国宋代雕塑遗迹的精髓之一。它脱离了宗教神话偶像的范畴,反映了封建社会宫廷生活和宫廷人物的精神面貌。
宫内宫娥侍女31人,根据她们的姿势、表情和手持器物,大致可以看出她们是当时宫内尚室、尚修、尚宝甚至歌妓、舞伎等方面的侍者。他们都在为皇后服务各种劳动,如洒扫梳妆、奉饮食、伺候日常生活、唱歌跳舞、侍奉文印书墨等。因为他们的职位、年龄、性格和经历不同,他们表现出非常不同的思想和感受。很少有人是天真的,他们是成熟的,快乐的,无聊的,悲伤的,愤怒的,或冥想的。大小与真人略同,造型典雅,体态丰满帅气,面貌清秀圆润,期待传情,异常生动。因此,当人们置身于殿中时,似乎能看到他们轻巧的动作,听到他们悄悄地说话。
这些女仆雕塑并没有用夸张的艺术手段来表达每个人的个性特征,而是特征,而是通过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来塑造每个人的职位和气质。比如一个叫歌舞伎的侍女,面带微笑,俯首往下看,乌发高髻,红花束在髻顶。她手里拿着绣巾,身材微小,纤细柔软,表现出舞者温柔活泼的态度。她的动作变化微妙,显得优美而温静,意态含蓄而大方,娇而不羞,正似窈窕淑女,但又不同于故作羞态的大家闺秀。她旁边的侍女假装男性化,左手握右手,眼睛平视,胸部微挺,脸上没有表情,有点公子气质。前者活泼多彩,后者严肃恭敬。由此可见,他们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的职位和特点。侍女职业不同,性格也不同,像洗衣、扫地的宫女完全不同于这两个人的神气。
圣母殿43尊彩塑的塑造者创造性地将表演对象从虚幻的神转变为有血有肉的人。虽然由于仪式和身份的限制,圣母雕像更加僵硬和僵硬,但其他42尊侍从雕像举手投足,期待着姿态、世界和人情。每尊雕像都个性鲜活,造型相似。除了对人物形象的细致描绘外,民间雕塑艺术家的高超技艺也体现在人物纹的处理上。圣母身穿的长袍质地柔软,像缎子一样有节奏地下垂。侍从所穿衣服的衣服图案大多是程式化的。披巾、丝带和不同形状的玉佩不仅显示了不同的角色身份,而且增加了形状的变化。群像中的5位男性侍从虽同为宦官,因为各自职责、身份不同,服饰也各不相同。比如一个负责饮食的宦官穿弓鞋,两个圣母近侍命令官穿平底鞋,两个宦官穿靴子。四位宫廷女官都穿着男装,头戴乌纱,系玉带,脚踏薄底乌靴。其中两个穿着大袖衣,双手叠在一起;另外两个穿着宋代武里拿着朱红珠宝盒和靛蓝烛台。与宦官像相比,这四位女官像相对矮小,但面容好,感情丰富。
他们的创作手法也紧紧围绕真实表现的要求,突破了历代寺庙雕塑的概念化、程式化形式。如衣纹的表现全部运用了活纹,没有一根死纹。适当配置深纹、浅纹、实纹、浮纹,使雕塑栩栩如生。他们的服装图案表现不同于那些做装饰的线条,非常重视衣服的体积、纹理、褶皱的起点和弯曲点的变化,服装图案;起伏变化及其起点。雕塑的线性处理、服装道具等方面都接近写实技巧,同时适合每个人物的气质和职业。但它的写实主义不是自然主义的再现,而是典型和特征的表达。
彩塑是宋代流行而流行的造像形式,属于泥塑的范畴材料由粘土、纤维、河砂和水组成。彩塑造型前,首先要搭起支撑骨架,然后塑造。采用刮、堆、锥、切、雕、捏等多种手法,然后通过阴干、打磨、粉、彩等工序制作。然而,由于彩色塑料大多是外部彩绘的木胎泥塑,木胎容易受到细菌、昆虫和老鼠的侵害,浸泡或长期潮湿的气候条件也容易使彩色塑料泥层产生裂缝或脆碱,因此宋代彩色塑料的原始保存并不容易。
晋祠圣母殿的彩色塑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基本完整的宋代彩色塑料之一。虽然后人在维护和重建雕像的面部、颈部和一些衣服上涂上了白色粉末和颜色,有些眼睑和眼角被白色粉末覆盖,有些眉毛被重新勾勒出来,但宋代彩色塑料的魅力依然存在。它就像宋代的彩色塑料博物馆,保存和展示了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家精湛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同时,为后人研究宋代宫廷礼制和宫廷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总之,宋代圣母殿彩塑最大的特点是;写实生动,生活气息浓厚。
它的风格特征完全摆脱了南北朝以来宗教和神的束缚,进而转化为对世俗人物的深刻描绘,这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重大进步和飞跃,也是宋代彩塑的重要时代特征。
推荐阅读:
寺庙设计效果图-寺院规划设计图
寺庙规划_寺庙规划设计_寺庙规划方案
寺庙设计施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