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牌坊,俗称牌坊,是划分自然空间的标志性建筑。以石材为主,仿木结构,采用徽州山特有的花岗岩和青岗岩雕刻堆砌而成。徽州古牌坊是宋明理学的化石,用于标志功德和荣耀,为特定的社会背景酿造特殊的人文现象。
起初,只有一排柱子,后来逐渐发展成四柱、六柱甚至八柱。这是一座门洞式建筑,因此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型等形状。徽州牌坊有四个等级,分别是皇家礼物、荣誉、圣旨和智慧。从内容上看,牌坊分为忠诚、孝道、节日和义坊。
徽州的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大致可分为三类:标志坊、功德坊、科举成就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以及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渊远流长、密不可分的关系。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
歙县人少小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足迹遍天涯。出门少则三年五载,多则数十载,为了高堂双亲有人照应,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经商,若不能发迹,则羞见家乡父老。商人发迹了,钱财显赫,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出现了"无徽不成镇"其财力约为国民经济命脉300多年。
当然,朝廷对徽商刮目相看,恩宠有加,徽商进入"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良性发展轨道。为了光宗耀祖,在天涯海角发财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奏请皇帝恩准,回到家乡,建牌坊,标志名利、义寿、贞节……,树碑立传,求流百世。
明清时期黄山市有许多牌坊。如涉县唐越牌坊群、易县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涉县徐国石坊等。
*许国石坊
明万历(国保名坊)年间,又名大学士坊,位于涉县市主街中和街上,当地人称八脚牌楼。南北两侧为二柱三楼冲天柱,长11.56米,宽6.77米,高11.50米,东西两侧为四柱三楼冲天柱。石坊用仿木雕刻建筑彩画,图案典雅,刀法娴熟。徐国石坊是徽州牌坊最杰出的代表,体现了石坊技艺的最高水平。它在明清时期做出了特殊贡献,被称为东方凯旋门。
*棠樾牌坊群
鲍氏尚书坊位于郑村镇唐越村(国保名坊)。明天,它建于2年8月(1622)。原来是白砂岩。清乾隆60年(1795)7月修好后,字牌上分别写着官联台斗和生命松懈,上方写着工部尚书鲍象贤。
鲍逢昌孝子坊位于郑村镇唐越村(国保孝子坊)。清嘉庆二年(1797)11月建成,茶园青石,四柱冲天,宽12米,高12.12米。字牌上分别写着天鉴精诚和人敬真孝,上方刻着孝子鲍逢昌。
鲍文渊的继妻吴氏节孝坊位于郑村唐越村(国保节孝坊)。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冬建,茶园青石,四柱冲天,宽12米,高12.12米。字牌上分别写着节能三冬和脉存一线。
乐善好施坊位于郑村镇唐越村(国保义字坊)。清嘉庆建于25年(1820)8月,茶园青石,四柱冲天,宽11.95米,高11.70米。字牌背面有乐善好施四个字,上方刻有通奉医生讲盐,运使司鲍漱芳同子,即外郎鲍均。
鲍文龄妻子王氏节孝坊位于郑村唐越村(国保节孝坊)。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十二建,茶园青石,四柱冲天,宽10.93米,高10.50米。字牌上写着矢贞全孝和立节完孤。
慈孝里坊位于郑村镇唐越村(国保慈孝坊),明初建,明洪治14年(1501),清乾隆14年(1749)重建,白砂岩和茶园青石,四柱三门楼式,宽8.60米,高8.9米。
鲍灿孝行坊位于郑村镇唐越村(国保孝子坊),明嘉靖13年(1534)建成,清乾隆14年(1749)冬月修建,白砂岩和茶园青石质,四柱三门楼式,宽10.30米,高9.11米
据说徽州一府六县有1000多座原牌坊(涉县、义县、休宁、婺源、吉溪、祁门)。经过几千年的风雨侵蚀和战争破坏,仍有100多座。涉县被称为中国牌坊之乡。牌坊是一座与民居、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构成了徽州独特的文化景观,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之一。
古牌坊作为徽州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徽州文化的缩影,是徽州文化的物化象征。涉县古牌坊是涉县历代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徽州文化特色。它是徽州文明悠久历史的典型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