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皇家宫殿建筑不仅是研究建筑,也是研究古代城市规划、人口发展、军事、经济、文化等内容,勾勒出古代社会的基本面貌。
中国皇家宫殿建筑是中国古典建筑讨论的核心。为什么要这么说,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皇家宫殿体积大,施工难度大,技术复杂,对当时的历史时期有深远的影响;第二,皇家建筑在历史资料中有丰富而详细的记载。几乎所有的皇家建筑都有大量的文章记载,甚至皇家建筑的形状也将被记录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并特别赞扬;第三,中国古代的宫殿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建筑群,它将与当时的都市规划建设相结合,从而融入到城市建筑中,这是任何其他类型的建筑都无法比拟的。
当然,当我们谈论古代皇家宫殿建筑时,我们离不开一座建筑——准确地说,它是一组建筑群,即明清时期的皇家宫殿:紫禁城,即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京紫禁城的建筑无疑是伟大的,更令人惊叹的是,紫禁城作为一座皇城,包括外围的宫殿和外围的城市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我们上次说的宫殿和城市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融合。
说到紫禁城的建筑和规划,我们必须从城市的角度来看。
故宫内部的规划设计很有特色,三朝五门,前朝后卧,东西六宫,中轴对称...从故宫延续到宫城外,也是中轴对称,又有左祖右社等规制。那么这些布局是明清时期才有的吗?紫禁城建成后才发明?当然不是。可以说,故宫在设计上的成功,是我国历代宫殿建筑成果的总结。它的布局、构图和规划不仅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部相当成熟的作品,从商周到宋元。
许多年前,中国科学院外国院士、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总结了许多西方建筑师对紫禁城的看法,可能意味着紫禁城的空间与西方宫殿非常不同,紫禁城的每组平面结构都不是很突出的建筑,每个部分都非常平衡和独立,而西方宫殿恰恰相反,如凡尔赛宫,整个宫殿的视觉焦点完全集中在建筑上。此外,西方的宫殿与城市无关,只是一座独立的建筑,但中国的宫殿是建立在整个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的,与城市密不可分,也可以说是城市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中国的宫殿没有非常突出的个人建筑。即使是紫禁城最重要的太和殿也不是紫禁城的高潮部分。整个紫禁城的构图很容易穿过它并向后延伸。视觉成功不依赖于任何夸张。正如李约瑟所说:中国建筑的伟大总体布局已经达到了最高水平,结合了对自然的深刻谦逊和崇高的诗歌,形成了任何文化都无法超越的模式。”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来源是住宅建筑,故宫也不例外。虽然宫殿包括礼仪和办公室,但从整体比例来看,住宅部分仍占据大部分空间,在性质上仍可视为住宅建筑。
从皇宫到皇城,从皇城到都城,这一系列向外延伸的整体概念可以说来自三千年前的周朝或更早。
一、中国早期社会六宫六宿和三朝制
《周礼》中有掌王六宿之修和以阴礼教六宫的说法,这是关于六宫六宿的最早记载。汉代郑玄的《三礼图》也详细记载:六宿者,路宿一,小宿五。玉藻说:朝辨色开始,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睡听政,使人视医生,医生退休,然后适小睡释服,是路睡以治事,小睡依时燕息。卧室,当时被称为高级住宅。“路寝”是皇帝休息的地方,相当于正殿,也可以理政。小睡是后宫,是妻妾燕息的地方,所以说路睡以治事,小睡依时燕息。路宿一,小宿五,或正宿一,燕宿五,也就是皇帝的六个宿舍,合在一起就是六宫。
此外,《周礼》还规定了三朝制度,即大朝、治朝、日朝。大朝是接见诸侯,更注重礼仪。治朝就是和大臣商量国事,日朝就是日常听政。
五代聂崇义礼图》的基础上,五代聂崇义还编写了《三礼图》并绘制了插图。这个插图对后世宫殿建筑的组织原则影响很大。
在这张照片中,进入宫殿的前门后有三个宫殿,代表三个朝代。经过一个卧室的门后,有六个大厅,代表六个卧室。在未来,还有六个宫殿,代表六个宫殿。请注意,这个平面图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方式,只代表了宫殿的组织形式,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宫殿平面图。这些门和宫殿肯定不能满足宫殿的日常需要。
虽然这是一幅抽象的画面,但它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基本上,后代的宫殿建筑商会把它作为一个蓝色的参考。中轴对称、前三宫、后六宫的基本形态已经建立,经过历代的发展和巩固,已成为宫殿建筑平面形式的继承。
事实上,如果综上所述,历代宫殿建筑的布局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我们一直在谈论的每周系统,即中轴线对称,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另一种是所谓的秦或汉,即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两侧。主要例子是汉代长安城,长乐和未央二宫分中轴线左右。也就是说,周制和汉制的区别在于主楼是纵向还是横向。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建都洛阳三个月后迁都长安。起初,刘邦很节俭。他只是清理了位于城市东南部的秦兴乐宫,并将其用作自己的宫殿。
然而,你不认为他真的很节俭。一个伟大国家的国王怎么能用前朝的宫殿作为宫殿呢?这不是太丢脸了吗。很快,他就在兴乐宫西侧,也在长安市西南部。他建造了自己的宫殿,这就是著名的未央宫。
这样,长乐宫和未央宫,一东一西,成为城市中轴线两侧最重要的宫殿建筑。
换句话说,周制的前后三朝和汉制的东西二宫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称轴是真实还是虚拟。无论是中轴线上建筑的真实,还是虚拟中轴线两侧建筑的虚拟,其目的都是表达中央集权和皇家中心的思想。
二、魏晋时期逐步发展的都城和宫殿规划
三国时期的曹魏叶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不按周制完全在中轴线上布置建筑,也不按汉制布置东西二宫。其宫殿布局相对自由,可能以功能为排列标准。
魏晋左思的《魏都赋》记载,曹魏叶城主体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面是城市,即人们居住的地方,北面是宫殿,是王候的宫殿。北宫以核心文昌殿为中心,西宫是皇家皇家花园的铜爵花园,东宫听政府和后宫,东宫是王子和大臣居住的地方(齐里)。
这样,曹魏邺城就相当于周制前后三殿+后花园被切成三段,然后横向布置在城市北部。然而,文昌殿仍然位于整个城市的中轴线上。文昌殿与整个城市正南门(中阳门)的连接线也是一条相对规则的城市中轴线,这也是古代城市历史的先
三国归晋后,从公元四世纪初到六世纪末的三个世纪,是十六国和南北朝的战争。群雄并起,等待分离,形成许多小王国。这些小国和分离政权都有自己的宫殿。国家规模不同,文化传统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宫殿建筑和城市规模。
这期间最着名的都城,就要属中国古代城市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北魏洛阳城(也就是传奇的永宁寺塔所在的那个洛阳城,这个永宁寺塔以后很久专门来写)。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汉魏洛阳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扩建。宣武帝时,建成了宏伟的北魏洛阳城。它在城市中轴线上布置了宫城的主楼,铜驼街一直延伸到城南的宣阳门,可以说是沿袭了周制。北魏洛阳城将市放在宫城南面,将传统的面对背市改为前市后朝,可以说是一场重大革命。这可能是北魏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所致。
隋唐时期城市布局和宫城规划日益完善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开始住在汉代的长安城老城,很快就开始建设自己的都城,也就是唐长安城的传奇前身大兴城。由于它是一座新建的首都,可以在不受前朝建筑干扰的情况下随意发挥。因此,大兴城的规划非常整洁,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整个首都严格采用中轴对称制和里坊制。皇城南部的朱雀门直接通向朱雀街,是整个城市的对称中轴线。
宫城内,大兴宫居中,东侧为王子居住的东宫,西侧为后宫人员居住的掖庭宫。这其实是三朝和两宫的结合格局。在这一点上,曹魏叶城的宫城规划延续了下去,宫城的布局从一路发展到两路或三路,然后横向发展到两翼,也导致宫城和宫殿的横向布局比南北宽。
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唐代长安城基本沿袭了大兴城的城市布局。
唐长安城主要在两个地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是为唐高祖李渊避暑而修建大明宫。大明宫的位置不在城市的中轴线上,而是建在整个城市东北方向的宫城以北。因为大明宫是增建的,也建在宫城北面,所以大明宫正南面对着义善坊,正好挡住了大明宫正门的丹凤门,于是把义善坊拆成了义善和永昌,增加了光宅和来庭,两坊变成了四坊,在丹凤门前留下了宽阔的丹凤街。
另一个变化是兴庆宫的建设。兴庆宫位于长安城东北部,原为龙兴坊,即唐玄宗李隆基当皇帝前的住所。李隆基登基后,为避忌改为兴庆坊,并在此修建兴庆宫作为离宫。兴庆宫北面原本是永嘉坊。为了扩建兴庆宫,它占据了永嘉坊北部的一半,西部胜业坊东墙向西移动,使兴庆宫西街更宽。这两处宫殿的修建,使本来非常齐整的棋盘格式的里坊布局有了很多变化,也使长安城东西两部分变的并不十分对称了。
唐代大明宫的建设,以及整个长安城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大明宫没有建在城市的中轴线上,甚至没有建在长安,而是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建在城市东北部的墙外,毫不犹豫地拆除了原城市的车间,以满足新宫殿的需要。
这样的选址有几个原因:一是隋朝大兴城建在整个城市最低洼的地方,因为它过于强调城市格局,导致宫城夏季炎热。大明宫位于龙首原,地势高,冬暖夏凉。皇帝终于享受到了凉爽的季风。盛唐时期,国力强大,人心所向。大胆灵活的选址也说明了当时国家的自信和精神,不必过分坚持商周礼制。
这是国力达到鼎盛时期的自信表现,是其他国家甚至唐代其他时期无法比拟的。在建筑体系上,含元殿实际上是大明宫的正门。这种把门改成殿的气魄,就像殿前长长的龙尾道,是一种只属于盛唐的特殊气势。
四、宋元时期的宫城规划为明清紫禁城奠定了基础
宋代京都汴梁是在唐代汴州城和后周东京开封府的基础上扩建的。宋朝的皇城和宫城规模不大,无法与今天的故宫相比,因为它是由一座唐朝历史的住宅改造而成的。虽然地方不大,但有前三朝后三朝的原型,虽然不规则。
汴京的整个宫殿都是洛阳宫殿的翻版,没有非常突出的建筑,这与宋朝的国力和宋朝温和的官场制度有关。除了宋徽宗喜欢建造花园和花园外,宋朝的其他皇帝似乎对建造更宽敞的宫殿不感兴趣。
宋后,元大多是新建的都城。元大都的皇城位于整个都城南部的中心,也可以说整个都城都是以皇城为中心,为后来的明清北京城奠定了基础。由于清朝一代基本上复制和使用了明朝的首都和皇城,明清北京城规划的成功不到一半的功劳应该算在建设北京的明成祖朱迪身上。谁是另一半以上的功劳?那就归功于明清北京的原型,即元大都的建造者元世祖忽必烈。
从元大都的整体规划可以看出,元世祖当时是多么崇尚汉文化。元大都的建设完全是按照汉文化中的都城规划思想设计的。前后市、左祖右社、九经九纬街网布局,严格遵守中轴对称的汉代皇家思想,将皇城、宫城放在城市中轴线上,这也是后来北京迷人的中轴线的原始形式。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明的基础上扩建的,经过多次修复和增建,最终被清人完全接受,完成了中国几千年的城市规划史。
正如我们在文章的开头所说,明清紫禁城的规划设计是集历代都市规划的成果于一体的。三朝五门,前朝后卧,东西六宫,中轴线对称。它遵循这些祖先的制度,并与整个城市相连。宫殿的中轴线贯穿整个城市,将宫殿与城市完全连接成一个整体。家住宅孕育在城市内部,成为城市的心脏,这是任何国家的建筑规划都无法企及的。
经过几千年的城市历史演变,从商周到秦汉,再到魏晋隋唐,再到宋元明清,曾经代表皇权思想的中轴线,凝聚了中国最古老的城市设计语言,有时出现,有时隐藏,最终留在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