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福陵,又称沈阳东陵(注:不是清东陵,而是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的陵墓。它与辽宁新宾的永陵和沈阳北陵的清昭陵合成了清朝的关外三陵。永陵是努尔哈赤的祖先,沈阳北陵是他儿子和皇太极的夫妻。
福陵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形成外城郭,由前院、方城、宝城三部分组成,从南到北逐渐上升。这不同于明朝的陵墓,也不同于清朝入关后建造的陵墓。其他陵墓都是从平地上建造的。
墓地周围是红墙,平面为矩形,南北长900米,东西宽340米。三对歇山式正门在南墙中间打开,称为正红门。两边的墙上镶嵌着五颜六色的玻璃盘龙。门外两侧有下马碑、牌坊、石狮、华表等。原来是木制的,乾隆时期改为石制的。
走进福陵大红门,长长的走廊,两次是挺拔的古松,像一对守护者。神道旁排列着狮子、马、如狮子、马、骆驼和老虎,以及华表,以突出皇家威望。
自神道终点以来,地形逐渐上升,先后是108台阶、石桥、碑楼。108踏板是福陵的代表。其实看起来不长,但是走起来真的觉得有点累。108踏板是大碑楼。这座碑亭建于康熙27年(1688年),内立康熙皇帝亲自撰写了《清朝福陵神功圣德碑》,用满语和汉语书写。
还有一个关于碑亭的故事。据说清太宗在福陵初建时,遵循中原建皇陵的规则,为努尔哈赤在陵区建立了神功圣德碑。由于对汉文化缺乏了解,他们把龙王之子雕刻成乌龟。康熙皇帝东巡祭祖时,发现了这个错误,立即命令其更换,结果,龟被遗弃在西红门外。所以,每次阴天下雨,龟的眼睛里都会流出悲伤的泪水。现在有解释说,这是由于密度不同,雨天造成的自然水现象,但经过一百年的自然阴影,阴阳不再消失。
碑楼左右有茶果房、涤器房、省牲畜亭、斋房等辅助建筑。方城位于碑楼后面,是墓地的主体。城墙高约5米,周长约370米。南面有隆恩门,北面有明楼,周围有角楼。隆恩门是一座三层的山顶门楼,很容易与后面的明楼混淆。
方城内建筑主要是隆恩殿和东西配殿,都用黄琉璃瓦铺顶,廊柱俱是朱红色,廊枋间有“和玺”式彩绘壁画,是陵寝祭祀之所。东西配殿,均为五间,是“周围廊、歇山式”建筑。方城台阶处的石狮子,守望着隆恩殿。
石柱门位于隆恩殿和大明楼之间,是嘉庆年间增加的。中国孔庙建筑轴线上的第一扇门是格子星门。据说格子星是天空中的文星,也被称为文曲星。孔子被比作文曲星,所以它被命名为。也有人说格子星门是指天门。因此,宫殿、祭祀建筑(如北京天坛、国家祭坛)、祭坛寺庙和陵墓建筑都有格子星门。
在皇帝陵方城和宝顶之间的哑巴院。院子北面是月牙城,实际上是一堵墙。影壁贴在月牙市中心,影壁为黄琉璃瓦顶。地宫入口在影壁下。传说为了保住宫殿入口的秘密,所有新月城项目,工匠必须哑巴,白天休息,夜间施工,上下班路上必须蒙着眼睛,完成后必须送到人口稀少的偏远地区……因为院子是哑巴修的,所以叫哑巴院。
方城是月牙形的宝城,周长约190米,又称月牙城。在城市的中间,有一个2米高的宝顶(也叫独龙阜),下面是埋葬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和三个埋葬妃子(具体是谁还不确定)的棺材宫。历代皇帝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礼仪。因此,清福陵的建筑布局模仿宫殿建设,采用前朝后宿的形式。龙恩殿是皇陵中朝会议的宫殿,地宫是象征性的宿舍。
大明楼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屋顶铺满黄色琉璃瓦,垂脊上饰有只动物,建筑面积298平方米,全高16.85米。1962年,大明楼因雷电起火被烧毁,现在大明楼在原有基址上修复。大明楼中间有一块白色的玉石碑,碑头是龙头是龙头,碑身正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刻有陵主皇帝的庙号和头衔。满文居中,蒙文居左,汉文居右,汉字为太祖高皇帝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