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观楼建于清康熙时期,叠阁凌虚,层层映水,烟雾弥漫,金碧辉煌。然而,让这个昆明名胜出名的不是这种轻松愉快的风景,而是几十年后诞生的180字长联。上联写滇池周围的风景,像一幅山水画;下联记云南历史,如叙事史诗。长联气势磅礴,意境高远,悬在楼前,扫扫俗唱,令人惊叹,"听者莫不兴起,冀一登临为快",被世人誉为"国内第一长联"。乾隆大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著名学者孙胡翁登大观楼做的。
昆明大观楼
上联:500里滇池,来眼底。披襟岸,喜气洋洋,无边无际!看东翔神骏,西朱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素。高人韵士,为什么不选胜登来呢?趁蟹屿螺州,梳裹风仆雾鬓;更苹果的芦苇,点缀着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周围的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柳;
下联:几千年的往事,注在心里。谁在喝酒,叹英雄?想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大而丰功,费尽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如暮雨朝云;然后他们打破了世界上所有的残碑,都被烟雾照亮了。只赢几杵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副长联(原文用繁体字写,没有标点符号)多达180字,战斗工整。大概写在公元1765年,当时官场腐败,人不聊生,诗人感慨万千;在写风景的同时,攻击封建王朝的统治。
大观楼长联
上联描述滇池的风景:周围的群山,东面的金马山像奔驰的神马,西面的碧鸡山像展翅的凤凰,北面的蛇山像蜿蜒的长蛇,南面的鹤山像飞鹤。在螃蟹形的岛屿上,在蜗牛形的洲渚上,柳枝在雾中随风飘舞,就像一个女孩在梳理她的鬓角;铺天盖地的芦苇上点缀着翡翠般的鸟儿,映出灿烂的红霞。还有,请不要辜负滇池周围芬芳的稻田,晴天下的万顷沙滩,夏天的荷花,春天的柳树。
下联是咏史叙事,回忆云南历史:汉武帝造船习水,唐玄宗立的纪功铁柱,宋太祖的玉斧,元世祖乘筏渡江统一中国。历代皇帝的伟大成就最终只是像夕阳一样过去了;即使是那个纪功的残碑也只是躺在苍烟和夕阳下。因此,只留下古庙的钟声,河中的渔火,南飞的秋雁,深秋的霜冻。
上联突出了喜字,喜溢四方,画出了一幅具有滇池风景特色的风景画。当作者登上楼时,他首先写下了他面前辽阔的滇海。作者敞开衣服,推开头巾观海。然后写下大观楼四面的景观:把东边的金马山比作梅赛德斯-奔驰的神骏;把西边的碧鸡山比作凤凰把北边的蛇山比作长蛇蠕动;把南边的鹤山比作鹤,扇动着白翼。四望着大楼,回到浩瀚的滇池,螃蟹和海螺状的岛屿边缘,像女孩的发髻和鬓角,在微风和雾中散发着芬芳;一簇簇水生植物和瑟瑟的芦苇,像鸟儿五颜六色的羽毛,点缀着水中的云天和红霞。前面,在观看了滇池和周围的群山后,作者曾发表过:文人学者们,为什么不选择这个名胜地的高楼来欣赏呢!在这里,作者在描绘了眼前池中的胜景后,再次由自己和彼此叹息:不要辜负美丽的胜景!那四周飘香的稻谷,那波光万顷的浪涛,那六月盛夏的荷花,那三月春风中的杨柳。作者通过写景抒情,心旷神怡的喜悦跃然纸上。
孙胡翁
下联勾勒云南的历史,注重叹字。追根溯源,作者讲述了历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展现了一幅有趣的历史画卷。作者乘兴看够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立即联想起云南风云变幻的历史,发出了无限的感叹——千古的英雄豪杰们,都随滚滚的历史长河悄然地流去了:那雄视一代的汉武帝,为了打开西南通途,曾在长安凿昆明池,训练水军;大唐皇帝曾册封南诏,立铁柱刻颂功德;宋太祖竟挥镇纸的玉斧,划疆立界,让大理自治;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奉命从甘肃经四川,乘坐牛皮舟,先占云南灭大理,招投吐蕃,继伐中原,扫清内乱,迁都大部分(今北京),继灭南宋,定国号为元。这一系列壮观的场景耗尽了英雄们的移山心力。然而,这一切就像彩楼帘外萦绕的朝云。在珠帘卷起之前,它消失在潇潇的暮雨中。这一系列壮观的场景耗尽了英雄们的移山心力。然而,这一切就像彩楼窗帘外萦绕的朝云。在珠帘卷起之前,它们在潇潇的暮雨中消失了。纪念功德的话语都埋在夕阳和农民的炊烟里,有着破碎的纪念碑。给我们留下的只是寺庙里的钟声,河岸上渔民的灯光,天上南飞的两行秋雁,山林中文人醒来后霜冻!这怎能不让人感叹呢!
20世纪60年代,副总理陈毅读大观楼长联后,写诗赞道:"滇池眼中500里,联想人类5000年。腐朽制度终于崩溃了,新兴阶级势如磐石。诗人穷死不可惜,长联至今是预言。"可见新中国领导人对副长联的评价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