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57873222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案例中心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新闻>>寺院资讯
天梯山石窟-中国石窟艺术走廊开山鼻祖
发布时间:2022-12-06
浏览次数:14798次

河西走廊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是中西文明交流的前沿。它是石窟艺术的集中地,有许多壮观的石窟。河西走廊石窟群不仅开挖时间早,分布面积广,造型华丽,壁画精美,而且持续1500年。

祁连山北麓被冰雪融化形成的许多河流切割,形成了许多悬崖山谷地貌,也为石窟挖掘提供了绝佳的地方,所以河西走廊的石窟都在悬崖上挖掘,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亚欧大陆桥喉咙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是兰州、西宁、银川经济发展的几何中心,也是河西走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最集中的地区和重要的贸易配送中心。武威天梯山石窟、白塔寺遗址、武威文庙、鸠摩罗什寺、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西夏遗迹在中华文明传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梯山石窟-中国石窟艺术走廊开山鼻祖
  第1张

武威天梯山石窟建于北凉抑渠蒙逊时期,对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有一定影响,堪称中国石窟的鼻祖。

从公元304年到公元439年(西晋永兴元年至北魏统一),许多游牧民族利用西晋八王之乱和国力衰弱,先后建立了几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了与南方汉族政权对峙的时期。历史上被称为五胡乱华。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座、羌族和彝族。

公元311年,匈奴、鲜卑、羯、羌、地等游牧部落联盟在混乱时向中原发动大规模进攻,洛阳、长安相继被打破。南至淮河,北至阴山,西至葱岭,东至东海,东北至鸭绿江下游以北,西南至澜沧江以东,相继建立了十六个较大的分裂割据政权,即成汉(巴迪)、汉、前赵(匈奴)、后赵(羯)、前凉(汉)、前燕(鲜卑)、前秦(彝族)、后秦(羌族)、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彝族)、北凉(匈奴)、南凉(鲜卑)

天梯山石窟-中国石窟艺术走廊开山鼻祖
  第2张

在那个时代,皇帝轮流做,明年去君家。一些有点势力的人抓住了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先积累财富,然后招兵买马,努力成为皇帝。时机一旦成熟,就会与周边国家分庭抗礼,划清国界,登基称帝,咆哮聚一方,作威作福。十几个国家的实力都差不多,谁也做不到,打打杀杀,争来争去,正中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诗中所说:兴,人苦;死,人苦,无论王朝兴衰,无论朝代变迁,无论皇帝执政,只有人受苦。100多年来,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中国建立了几十个不同强度和规模的国家和政权,其中16个国家存在时间长,影响力大。进入中原的五个主要部落由匈奴、摩羯、鲜卑、彝族、羌族五个草原少数民族组成,习惯上称之为五胡乱华或五胡十六国。

根据佛教故事,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兴盛于魏晋,盛于隋唐。石窟艺术也是一种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佛像、菩萨、罗汉、法律保护和佛本身的各种故事形象都是通过特定人的生活形象创造的。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的精髓,融合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术和审美品味,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中国化进程。它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材料。

河西走廊是历史上世界上几大文明、东传或西渐的必经之路。其特殊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佛教传播的中心和中转站。永嘉之乱发生在中原后,到了十六国时期,北方兵荒马乱,河西走廊因地处偏远而成为乱世的避风港,笼罩在和平之中。当时长安流传着这样一首歌:秦中川,血无腕,只有凉州(武威)倚柱观。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作为河西走廊相对稳定平静的地方,大量人口迁移至此。特别是洛阳以西、关中等地的士族医生,大量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熟练工匠迁往河西走廊。公元412年,北凉都城阿姨藏(今甘肃武威)聚集了许多僧侣,其中许多人从事佛教传播和经典翻译。

北凉国的创始人沮渠蒙逊除了资助佛经翻译外,还建造了土木工程和寺庙。此时此刻,姑臧城的伟殿高塔是他创造的人间佛国。然而,郁渠蒙逊意识到,石头无疑比土木建筑更坚固、更持久,建造石窟可以让佛教长期保存。于是他开始命人在姑臧周围勘察地形,选择适合洞穴造像的地方,最后选择城南百里处的天梯山。也许,抑渠蒙逊没想到,他主持挖掘的天梯山石窟开启了中国石窟创造的皇家模式,即朝廷推动石窟挖掘。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后世中原最重要的两个石窟,正是在皇室的大力推动下,才迎来了石窟建设的高潮。

天梯山石窟-中国石窟艺术走廊开山鼻祖
  第3张

漠漠青冥不可梯,梯山高出辟层。朝天有路,隐雾谁竹不栖。玉塞万年凭作障,泉源六出各成溪。曾寻梦,一览青川绿树低。这是清代诗人对天梯山石窟的描述,位于武威市南约50公里的中路乡灯山村。因山路崎岖,峰峦叠叠,形如悬梯,故名。天梯山顶白雪皑皑,常年不化;山泉叮咚,草木丛生,风景秀丽,天梯积雪是凉州八景之一。天梯山石窟又称大佛寺,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至今约有1600年的历史。天梯山石窟是中国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它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源头。它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石窟的祖先。

清澈的黄羊河水明镜一般,天梯山的壮丽倒影在清澈的碧波中。石窟里的大佛坐在山上,脚下荡漾着蓝色的波浪,薄云缠绕着它,形成了山、水、佛、云的壮观奇观景象。从水库乘船穿过水库后,沿着栈道爬上梯山,可以看到深蓝色的祁连山。山顶白皑皑,使青色的山体显得更加冷峻。湖水映衬着蓝天、白云、青山,像一块温暖的碧玉,为这片荒凉的天地增添了精神。

据明正统碑记载,天梯山石窟“诸佛之龛,二十有六”,乾隆《武威县志》记载:“大佛寺,城东南一百里,有石佛像,高九丈,贯楼九层,又名广善寺。佛教经籍如法园珠林等都有记载。石窟造像别具一格,或石雕或泥塑,其规模宏伟,精致绝伦,千姿百态,堪比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是在天然洞穴的基础上建造的。东晋元熙八年(412)十月,蒙逊从张掖迁都为阿姨臧,称河西王,设立官署,修缮宫殿,修建城门观。同时,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和熟练工匠劈山开路,凿天梯山石窟,大造佛像。不久,他的母车病逝,特在窟中为他的母亲雕刻了一尊5米高的石头,形似泪流满面,表示忏悔。

天梯山石窟-中国石窟艺术走廊开山鼻祖
  第4张

最大的石窟洞高30米,宽19米,深6米。据有关史料记载:此石窟是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公元412年至439年之间开凿的。窟中有一尊释迦牟尼大像,高28米,宽10米,面水而立,右臂前伸,指向前方,巍然端坐。大佛含笑,右手指向磨脐山,优雅庄重,气吞烟霞,挥斥乾坤之势。释迦牟尼两侧还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迦叶、阿难等六尊造像,造型生动,神态威严。洞内南北壁画有大幅壁画。南壁上部是云纹青龙;中间是大象梅花鹿,背上有烟焰发光的经卷,下面是虎和树花。北壁上部画青龙双虎,中间画白马、墨虎、菩提树,马背经卷发光;下部画牡丹花。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由于历代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主要是地震),石窟严重受损,尤其是1927年的大地震,对天梯山石窟造成毁灭性破坏。九层和大部分洞穴瞬间被震毁,许多雕像被损失。8个洞穴幸存完好,大佛坐像安全可靠。此窟的开凿,引起佛教界注目,使西域高僧接踵而至,他们在凉州讲经说法,翻译佛经,使天梯山石窟更具盛名。

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结束了河西分离繁荣140多年的局面。曾经繁荣的凉州佛教和艺术受到严重打击,凉州僧人纷纷外流,从姑臧迁3万宗族官民到平城(大同),其中僧侣3000多人。这3000名僧侣实际上是凉州模式的创造者,促进了北魏崇佛的日益繁荣。在迁往平城的工匠和僧侣中,有许多高僧法师。据《释老志》、《世祖纪》、《高祖纪》记载,凉州僧人师贤到平城后,任道人统(宗教事务管理官职),并于公元452年建议并亲自主持,开始制作帝王佛像。公元460年,师贤去世,凉州高僧昙曜继其职,改道为沙门统,继续主持造像工作,并在平城郊区开挖云冈石窟。短短几年(460~465年),他完成了云冈石窟代表作《昙曜五窟》的建设。第五窟佛是云冈石窟最宏伟的雕像和代表作。云冈石窟成为中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雕刻丰富,是全国石窟之冠。此后陆续建成,前后历60年,无数雕塑家在53个洞穴中雕刻佛像、飞天等51万多件。同时,最重要的项目在太和18年(494)迁都洛阳之前完成。这些宏大精致的雕塑是雕塑家智慧和艺术才华的结晶,凉州僧侣和工匠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佛教文化与石窟寺艺术方面,北凉与北魏是源流关系,即北凉为源,北魏为流。据《魏书•石老志记载,著名的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之后开挖的。太和十八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此后,经过东魏、西魏、北齐至明清,建设了大型龙门石窟群,巩县石窟及附近几座石窟也被挖掘出来。龙门石窟的艺术风格都体现了天梯山石窟和云冈石窟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南方文化和中原传统中国文化色彩,以及强烈的北方文化因素。

天梯山石窟-中国石窟艺术走廊开山鼻祖
  第5张

1958年,由于黄羊河水库建在天梯山石窟附近,下游1万亩粮田灌溉,为保护文物,甘肃省政府决定搬迁保护洞穴内部分文物,组织常书红为文物搬迁保护机构、敦煌研究所、甘肃博物馆考古人员清理石窟文物。除大佛窟外,49尊雕像、100多平方米的壁画像、100多平方米的壁画和25箱残片均搬迁至省博物馆保存。蓄水水位估计过高,但实际上水库并没有对洞穴构成威胁。1992年,国家文物局主持召开专家组会议。经论证,天梯山石窟文物按照不可移动文物尽可能在原址、原位保护的原则得到批准。2005年,国家文物局要求将这批文物修运回原址修复,因此这些文物被运回武威。武威天梯山石窟,被称为石窟的鼻祖,因修建水库而将石窟内的文物迁至兰州。这些被省博物馆保存和保护了近半个世纪的文物回到了家乡,使石窟遗址与石窟的原始文物相结合。

天梯山石窟-中国石窟艺术走廊开山鼻祖
  第6张

甘肃省是一个大石窟省。除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外,还有张掖马蹄寺石窟、玉门昌马石窟、瓜州榆林石窟等50多个石窟。河西走廊石窟不仅开挖时间较早,而且开挖时间跨度较大:公元4世纪中后期,从前秦到元明清,时间跨度达到1500年。河西石窟建设的高峰期是十六国、北朝、隋唐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处于西北地区。统治者正在大力支持石窟建设,以加强统治。河西石窟群位于悬崖和河流中。这些石窟基本上位于祁连山及其周的祁连山及其周连山北麓的山谷。换句话说,河流与悬崖这对黄金搭档,已成为河西石窟群选址开的标准配置。河西走廊1000公里,从东到西有三个水系: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每个水系都起源于祁连山。它们不仅滋养了无数商务旅游、使节、军队和僧侣,还在河西走廊上行走,创造了大大小小的绿洲,使这里林茂粮丰,牛羊成群,成为佛教石窟诞生的基地。每一个水系,都必然伴随着著名的石窟群。

中国四大石窟分别是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中国佛教石窟的一般传播路线是从天竺到西域,从河西走廊到中原。除了新疆的石窟,莫高窟应该是中国大陆最早的石窟艺术创作地。事实上,莫高窟在北魏并不出名,更不用说对云冈和龙门石窟的影响了。莫高窟成立于前秦建元二年,即前凉升平十年(366),炳灵寺石窟169号题为公元420年,天梯山石窟成立于412~439年。天梯山石窟比莫高窟晚,与炳灵寺石窟基本相同。新疆的许多石窟比敦煌石窟和中原石窟早,但对中原石窟没有直接影响或影响不大。莫高窟历史上的挖掘盛期是北魏孝明帝时期(516~528年)。除了迁都平城,一些僧侣向西迁往敦煌等地。随着北魏孝文帝再次迁都洛阳,一批官员、僧侣和工匠再次进入河西走廊。中原汉风石窟造像在敦煌开始流行,使敦煌成为继凉州之后的河西佛教中心。敦煌石窟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河西走廊石窟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促进了敦煌佛教的繁荣。敦煌石窟中盛唐大佛(130窟)的艺术风格与天梯山相似,说明天梯山石窟的挖掘及其艺术风格和建筑风格直接影响到敦煌和河西走廊的石窟。敦煌石窟中盛唐大佛(130窟)和天梯山的大佛艺术风格相似,说明天梯山石窟开凿及其艺术风格和建筑风格直接影响到敦煌及河西走廊的石窟。而这已经是天梯山石窟开凿100年以后的事了。虽然天梯山石窟比莫高窟稍晚,但以昙曜为代表的凉州僧侣后来成为中国大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主要技术力量。昙曜甚至成为北魏的佛教领袖。武威天梯山石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石窟的开挖,包括莫高窟,因此,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国石窟的影响过程是:天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被称为中国石窟的祖先。

相关推荐
寺庙设计哪家好 庙设计效果图 寺庙设计施工公司 寺院建筑布局平面图 寺庙建筑设计师 寺庙古建设计院排名 中国最大的寺院规划 寺庙建筑设计方案 寺庙设计布局

手机微信:139 57873222

浙江汉匠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备案号:浙ICP备19023329号-2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2191号 网站地图

电话咨询
电话咨询:139578732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