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是古印度佛教用来保存和埋葬佛陀释迦牟尼的舍利和僧侣道德遗产的建筑。东汉以后,随着佛教进入中国,塔的建筑形式也进入中国。然而,它的名字当时并不叫塔,塔的建筑形式也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
塔的梵文为Stupa,原意是坟墓。当它传到中国时,印度的塔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除了埋葬舍利的坟墓外,还有在灵庙石窟建造或雕刻的塔。
嵩岳寺塔立面、剖面图
由于塔是中国早期没有的建筑,甲骨文、钟鼎文、篆隶楷书等古代文献中没有这个词。翻译成中文时,每个家庭的翻译都不一样,包括音译、故意翻译和形状翻译。有20多种,如沙波堵塞、私密婆婆、浮图、圆冢、方坟、灵庙等。
直到后来,翻译佛经的人根据这座建筑的形状,结合音译和汉字,创造了塔一词,这是这座建筑引入数百年后的事情。塔使用梵语佛字布达(Budha)的音韵,较旧译浮图更为接近,加上土作偏旁,以表示土冢之意,这就十分切合窣堵波的实际用途了。
塔进入中国时,形状仍然是印度建在桌子上的半圆形坟墓,但这座建筑的神圣和独特性很快被中国熟练工匠结合当地各种建筑类型创新和重建,闪耀,使用也跳出佛教世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的一朵奇葩。
嵩岳寺塔与太室山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历代工匠在原有的建筑、丘陵、刹车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式的亭塔,然后创造了密檐塔、亭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花塔、雕像塔、宝箱印刷塔、塔、碑塔、九塔、高塔、球塔、钟塔、阙塔、筒塔等几十种类型。
塔还从简单的墓塔和佛塔扩展到其他社会领域的建筑,用于装饰河流和山脉,美化风景;守护边境,看敌人;俯瞰,雄心壮志等等。
塔的建设始于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发展迅速。南北朝时期,城市有寺庙,寺庙有塔,比如当时北魏国都洛阳城的永宁寺塔。然而,这些早期建造的塔并没有得到保存。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砖石塔是松岳寺塔。
砖雕塔刹
嵩岳寺塔位于郑州登封太室山南麓,建于北魏永平年间(公元508-511年)。为了纪念佛陀释迦牟尼,建造了15层密檐圆柱形砖塔。
嵩阳寺塔平面为十二边形,内有空筒八角形塔心室。塔高37.045米,底径10.6米,内径5米以上。整座塔是用青砖和黄泥砌成的,外面用白灰皮装饰。由基台、塔体、15层涩檐和宝刹组成。密檐自下而上逐层收缩,形成柔软的抛物线,端庄美观。
叠涩密檐
塔基为十二边形,高0.85米,宽1.6米。在台基的南面建一个月台,铺上一块砖,在月台的南面建一条走廊。在台基的北面,有一条通往塔后大厅的走廊。塔的下部有一个堆叠的腰屋檐,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面是一个普通的墙,两边长2.81米,四个前门,腰屋檐上部门额头双优惠券,其表面为尖拱,优惠券角装饰外旋转线,拱尖嵌入石铭一侧。
在十二个角落有一根倚柱,柱头饰有火焰宝珠和莲花,柱底覆盆,开门四面外,其余八面各造一个佛龛。在基座的门下,有16只狮子,正、侧、蹲、立,形象各异。塔身15层,密密麻麻的屋檐之间有492个拱门和破碎的格子窗。除了11门,其余都是雕刻的假门盲窗。
塔腰倚柱
塔刹自上而下由念珠、相轮、仰莲、须弥座、覆莲、基座等组成。它们都是用青砖平铺而成,外面涂着白灰层。
松岳寺塔作为中国佛教鼎盛时期的北魏遗产,在佛塔类型上具有极大的开创性。塔上部抛物线轮廓,下部塔门采用火焰券门洞和狮子装饰,是中国建筑艺术与西部建筑交流相结合的产物。
塔体局部
塔的整体刚性非常漂亮,细节制作精致简单,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但也表现出了高超的塔技术,成为高层气缸结构的先驱。
著名建筑学家刘敦真在《河南省古建筑调查笔记》中说:后来的唐代方塔,如小雁塔、香积寺塔等,都是从这里诞生的……塔内无塔心柱,充分证明了唐砖塔的平面,早已肇源北魏……从第二层以上,内室平面为八角形,足证八角形建筑,不始于唐,这在建筑史上极为重要。
塔内八角井
松岳寺塔是佛塔中密檐塔的重要例子。从整体造型到细节雕刻都有明确的宗教文化意义,是佛教文化传播和演变在建筑中的重要体现。
嵩岳寺塔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魏塔与唐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