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徽派古宅、千里“移居”大围山
浏阳一古镇项目斥巨资购买徽派古建筑,拆解成上万构件异地重建,专家称原地保护是历史遗迹最好归属
长沙晚报记者 颜开云 通讯员 罗时茂
一栋百年古宅,不远千里,“飞屋环游”从浙江“移居”到了浏阳大围山镇。
古宅占地约300平方米,主体为木质结构,均为榫卯连接,没用一根钢钉,内部雕梁画栋,典型徽派风格。
“整个古宅拆卸成上万个构件,装了七大车,从浙江东阳运过来,重建花了1年半时间。”项目负责人介绍说,买来古宅主要是希望凸显大围山“东门古镇”的特色,其购买、运输、安装及配套设施建设总计花费接近千万元,预计下个月可以完工并向社会开放。
古宅历经200多年保存完好
徽派古建筑原是徐悲鸿夫人廖静文祖宅回归?专家称廖家祖宅仍在社港
这座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的古宅坐落于大围山集镇的桥头堡位置,依浏阳河上游的大溪河而建。
4月13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古宅外立面已经基本完工,白墙黛瓦的外观乍一看,与周边特意打造的客家风情建筑区别并不明显。但若从飞檐翘角、封火山墙以及大门上“厚德载福”的石刻家训等细节处观察,仍显出几分与众不同的厚重。
步入古朴的大门,迎面是一座天井,青砖铺就,周围麻石环绕。一抬头,四向环抱的两层木楼透露出肃穆威严,勾勒出一座四合院。走近一看,大柱肥梁,门、窗、柱、梁、檐多有装饰雕花,雕刻工艺细腻缜密,人物花鸟造型生动。
天井两端各有一间厢房,上方是正厅,两侧有十字厅,结构对称。沿着木楼梯走上二楼,走廊和厅室融为一体,横梁、廊柱、斗拱交错。从室内主体结构看,这座徽派古宅保存得比较完好。
负责大围山东门古镇民俗文化街建设项目的湖南容成和达实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声称,这栋古宅原是浏阳廖姓富商在清乾隆年代建于浙江杭州,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徐悲鸿夫人、出生于浏阳的廖静文女士曾在彼处居住过一段时间,可算是廖家祖宅。2013年东门古镇奠基时,90岁高龄的廖静文女士还为此题写了“廖家大院”。
不过,熟谙浏阳历史文化的浏阳市文联副主席、秘书长刘正初表示,廖静文祖宅在浏阳社港,“廖家大院”与廖静文并无直接关系。
上万个零部件重装花了1年半
260万元购古宅,拼装费用也花了200多万,全部为榫卯连接
其实,在落户大围山之前,古宅已经有过一次“搬家”的经历。
容成和达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在大围山集镇打造东门古镇项目时,一直在思考怎样凸显“古镇”的概念,“要有个东西体现出来。”2013年,该公司派出人马四处搜寻,最后找到浙江东阳—这里有一个业内闻名的古宅交易集散地,商人们从各地收购古宅,经过拆解、修复后待价而沽。
当采购人员在东阳看到这座古建筑时,它已被拆散,仅搭建出了主体部分作展示,但仍能看出其本来的规模和气势。于是,2013年,该公司花260多万元将其买下,一砖一瓦、一梁一柱,全部拆散后,就地分类编号,共有上万个构件。梁柱等大件用挂车整整拉了3车,其他零星再装了4车,全部拉到大围山。
拼装、雕刻、木工、绘画、油漆……当年10月,8位从浙江请来的古建筑修葺工匠,开始对古宅进行拼装及修复。“除了一楼有一些青砖墙体外,主体结构和二楼都是纯木结构。”项目工程部负责人彭仁杰介绍说,整栋建筑均为榫卯连接,没用一根钢钉。
容成和达公司副总经理母辉表示,大围山东门古镇打造的是客家风情,而古宅是徽派风格,所以借鉴大围山本地的锦绶堂等建筑特色,对古宅的外观进行了一些改造,“比如在有马头墙的外立面,原本是没有开窗的,但是现在加装了仿古窗户。”
经过1年半时间的拼装施工,古宅重建已接近尾声,屋内将按原有风格添置实木家具。而在屋外,也进行了配套景观设计,并种植了不少名贵花木。“拼装费用并不比购买古宅的费用少,也需要200多万元,加上室内室外的配套,总花费接近1000万元。”彭仁杰表示,古宅建成后,将作为建筑景观兼会所对外开放。
古建筑异地重建,保护还是破坏?
专家称原地保护是历史遗迹的最好归属,特定条件下异地重建也可接受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不过,若是让古建筑挪一下,话题总不会那么简单和轻松。前年,香港演员成龙将自己20年前购买的十栋安徽古建筑中的四栋,捐赠给新加坡一所高校,就一度引发轩然大波。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古宅收藏、交易,以及随之而来的异地重建并不罕见。在北京、上海以及江浙地区,这一行业七八年前就逐步红火起来,商人们搜罗未达到文物部门文保标准,但又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及遗存,收购后进行修缮,再对外销售。
“一方面是有些老板有闲钱做投资,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起来后,很多人有复古情怀。”一名业内人士介绍,古宅里卖得最好的是徽派建筑,主要是因为徽派老房子为家庭式,主体为木质结构,体量小、容易拆,民间存量也比较大。
“每一个地方的建筑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古建筑最好的归属是原地保护。”湖南大学教授、古建筑专家柳肃表示,古建筑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建筑本身,其周边环境也非常重要,一旦脱离了原有的地域、人文环境,价值就将大打折扣。这些经过修缮的古建筑都是就地拆散、异地重建,在业内人士看来,对古建筑的保护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否则,历经数百年风雨飘摇,这些古建筑终将荒废、破败。
不过,柳肃也认为,现实比理想要复杂得多,有的地方老房子数量很多,难以由当地政府和居民全部加以保护和修缮,“如果能够通过异地重建保存下来,总比毁坏强。”